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政策 > 正文

《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全文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9-28 】

 

  为增强我市核心服务功能,提升“青岛服务”辐射能级,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省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新时期发展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以来,我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

  1.总量规模扩大,质量效益不断增强。2015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年均增速8.3%,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613.5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1.4%,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利群集团、世纪瑞丰集团、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入选比例占全省45%。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8%,2020年服务业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78.1%,吸纳城乡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的65.9%。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到2020年达到65.7%,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压舱石”。

  2.内部结构优化,新动能不断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9.3%,2020年占服务业比重5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5年的12.68%下降至2020年的10.48%;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产业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以上。出台“创投风投十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光大理财公司、意大利意才基金等相继落户,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达35家。东软载波、软控股份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市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1.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企业数量均排名全省第一。成为省内唯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内唯一“三型”叠加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培育日日顺物流、聚好看科技、伟东云教育等独角兽企业,新华锦、海丽雅、亿联科技等8家企业获评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21名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人才获评“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3.差异发展明晰,产业空间逐步集聚。实施“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聚焦服务业45个细分行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印发《青岛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指导性文件,引导区(市)服务业差异化发展,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入选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日日顺物流青岛仓获批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集群、青岛金家岭金融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天安数码城获评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即墨服装小镇等9个单位获评省服务业特色小镇,青岛橡胶谷等9个园区入选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初步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梯次发展格局。建立“亩均效益”激励机制,通过产出效益、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等指标考核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4.平台功能提升,高端要素耦合汇集。成功举办了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亚欧创新发展论坛、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世界韩商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会展活动,搭建起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平台。获批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和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开放载体。91家服务业商协会纳入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卡奥斯成为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平台,海信智能家居场景运行示范平台成为首个国家级智能家居示范平台。城阳区获评全国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海尔集团等3家企业获评试点企业,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5.综合改革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印发《青岛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财富金融管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陆海多式联运、邮轮经济、影视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先后获评全国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试点。青岛自贸片区13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山东省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实施海关、外汇等支持上合示范区建设系列政策,创新完善重要制度15项。成功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2020年,我市服务进出口848.9亿元,占全省36.3%,稳居首位。

  6.政策体系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强化制度精准供给,实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等政策,构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精品旅游、医养健康、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推进专班,形成“一个产业、一个行动计划、一支招商团队、一批重点企业、一个承载园区”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创新推行“一事全办”“一业一证”改革,优化升级“一窗式”改革,开展“自助办”“全市通办”“帮办代办”“延时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球服务数字化时代来临。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面临多方面冲击,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着力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充分激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领域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

  从全市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为我市率先实现服务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青岛经略海洋、军民融合、动能转换等先行先试任务,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先后批复建设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青岛服务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带来了历史契机。国家战略汇聚、开放功能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进一步升级,要求我市服务业发展紧抓机遇,提升服务能级,在更高水平开放和区域协同中体现青岛担当。

  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创新发展活力不足。传统的批零住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合计占GDP比重高达30%以上,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占比不足3%;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仅为深圳的50%。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金融、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商贸等领域开放力度不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待提升。四是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金融、商业、产业等综合服务功能远未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辐射范围和服务半径有待进一步扩大。五是发展机制不活。“放管服”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市场化水平不高。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启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青岛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开放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聚力提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叫响“青岛服务”品牌,全面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初步实现服务业现代化,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坚持数字赋能,激发现代服务业主体创新活力,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有利于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

  以人为本,丰富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多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导向,着力增强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消费扩容升级,全面增强城乡人文品质、公共服务品质。

  市场导向,品牌引领。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产业园区、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公平竞争中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坚持质量至上、标准规范,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发挥品牌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塑造“青岛服务”品牌新形象。

  提升能级,强化协同。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差异化、集聚化发展,逐步提升服务区域协同能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做实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

  (三)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服务人民品质生活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新时代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构建,初步建成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

  质量效益迈向新台阶。现代服务业对稳增长、促消费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提升,经济贡献地位更加突出。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左右。

  创新融合跃上新水平。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行业能级得到提升,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左右,新培育省级以上服务业创新中心10个以上。

  品质服务实现新提升。消费扩容提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全面推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达到650亿元左右。

  集聚发展呈现新格局。“一核引领、三区拓展、两点协同、多点支撑”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服务业集聚区数量达到50家以上,产业集聚度达到70%。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推进,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100亿元。

  三、增强中心功能,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水平

  充分发挥航运、贸易、金融、科技等产业基础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逐步加强与沿黄流域经济腹地、半岛城市群等交流合作,不断扩大链接全球、区域要素资源能力。

  (一)提升核心服务功能,增强链接全球要素能力。

  1.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统筹推动航运、金融、商贸、文旅等产业融合,积极探索“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争取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事仲裁制度,集聚国际知名航运组织和功能型机构,发展国际船舶代理、外轮理货等业务,培育青岛航运指数。建设以船舶交易为主的海洋产权交易市场和引领时尚的国际消费品贸易市场,提升交易、物流、金融、数据等综合服务集成功能。拓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离岸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培育数字贸易、金融保险等潜力型服务产业,发展服务航运贸易的专业化融资、保险、结算业务。

  2.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服务中心。支持极地科考、深远海探测、载人潜器、深海空间站、海洋观测等海洋基础研究,建设海上综合试验场,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提供支撑。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等机制,建设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构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境外科技企业、设立境外研发平台,引进顶级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强化与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等重点国家科技合作,建立国际灯塔式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好国际院士港、院士智谷、国际海洋人才港、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等人才集聚交流平台。

  3.创建面向日韩的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示范区。推进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平台建设,推动与日韩在金融、技术转移转化、文化贸易、电信计算机和信息、医养健康等领域服务贸易发展。依托青岛自贸片区创建“中日韩消费专区”。开展中日韩地方金融合作,依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推动日韩交易所在青设立办事机构;争取中日韩共同投资基金落户。搭建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强中日、中韩海关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构建通关、检验检疫、标准计量等合作机制。

  (二)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服务区域协同能力。

  1.打造中国北方总部经济高地。聚焦浮山湾、金家岭、唐岛湾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引领山东、辐射沿黄、服务全国的北方总部经济高地。加快智慧楼宇、智慧城区建设,提升浮山湾总部片区,聚集现代金融、航运贸易、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资源;聚焦创业城市、财富青岛建设,拓展金家岭总部片区,发展创投风投、财富管理、科技创新等总部;推动唐岛湾总部片区与青岛自贸片区协调联动,集聚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海洋经济、先进制造、影视文化等总部机构。利用上合示范区和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战略部署,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民营500强企业在青设立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鼓励大、中成长型总部企业发展。大力招引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新经济企业总部,支持企业“分改子”“子升总”“总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资源整合,鼓励本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有序推进商务楼宇升级改造和管理服务提升工程,构建最具竞争力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

  2.建设多式联运组织中心。落实黄河流域省会(首府)和胶东经济圈“9+5”城市陆海联动合作倡议,以畅通沿黄流域循环为切入点,协同打造多式联运组织中心,强化外联内通的链接作用,推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及上合组织国家等国际客厅平台作用,整合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资源,推动建设青岛版国际化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加强与郑州、西安等自贸试验区城市互动发展,打造联动黄河流域、服务北方、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更好配置全球资源。依托山东港口群延伸港口服务功能,建设洛阳、银川、兰州、西宁等“内陆港”,构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健全黄河流域海关协作机制。加强与太原、西安、兰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合作,共建沿黄物流大通道和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各类要素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3.建设胶东经济圈时尚消费中心。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集聚海外优质消费资源,支持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设立首店、旗舰店。以功能升级、业态创新、品牌集聚、时尚引领为方向,全面升级浮山湾、中山路、唐岛湾、金家岭、台东等重点商圈,打造大学路、山东路、闽江路、台柳路等一批国际时尚消费街区,建设“买全球卖全球”国际消费平台,增强服务山东半岛消费群体、引领消费时尚的能力。以发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构建山海旅游、休闲民宿、商圈潮购、健康养生、教育培训、户外体验、数字娱乐等消费场景,发展品牌消费、情感消费、艺术消费、沉浸消费、颜值消费、数据消费等新业态,培育时尚经济、IP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绿道经济、地铁经济、免税经济等新模式。鼓励市场化方式举办新品集中发布的时尚走秀、国际展会、商业节庆等活动。扩展城乡消费市场,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打通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体系,塑造消费生态,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消费金融创新。

  四、发展九大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目的地经济、流量型经济,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5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精品旅游、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4大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培育形成具有辐射带动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一)建设功能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1.现代物流。以打造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依托东西互济陆海大通道,强化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综合功能,建设生产服务型、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海运航线为发展基础、陆路通道为突破方向、空中走廊为重要补充,拓展覆盖广泛、链接紧密的多式联运服务网络。以强化干支运输与末端配送衔接为核心,构建双向流通的城乡配送网络。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单元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加快推动物流与制造、商贸等联动融合发展,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鼓励发展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保税物流、网络货运、即时物流等高端和新兴业态,拓展物流衍生服务。争取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5A级物流企业数量超过15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80万TEU,基本构建起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现代金融。以打造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中心为目标,积极设立法人保险、证券、期货、公募基金公司,培育引进财富管理机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有序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本土企业跨境融资、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等试点业务规模。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开展跨境融资、资金清算、本币结算、外汇交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鼓励本地企业申领证券、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新型抵质押贷款,拓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业务。鼓励投资基金以股权、债券、夹层投资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展金融科技;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先试。扶持资本服务市场做大做强,加强与港交所、新交所等境外交易所的合作,扶持本土企业境内外上市。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

  3.商务服务。以打造国际高端商务会展平台为目标,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总部管理、人力资源、会展广告、营销策划、信用评级等行业,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服务业法人机构。提升本土企业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扩大内地与港澳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设立范围,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围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文创影视等特色领域,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探索建立国际会议引进申办联动机制、国际会议举办竞标机制。加大高端会展招商,积极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度和专业化水平的品牌会展,申办重大节事活动,高水平打造一批国际知名会展活动,推进胶东半岛会展业一体化发展;重视后会展经济,延伸会展效益。到2025年,规上商务服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每年举办会展活动超过400场次。

  4.信息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工业APP、工业操作系统、工业防火墙、新型数据库等高端工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做好互联网接入相关服务,支持软件与硬件、内容与终端、服务与应用一体化整合,打造“软件+硬件+应用+服务”垂直一体化生态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依托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建设集成电路、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集聚区,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动态仿真、智能装配、数据采集、过程监控、质量检测、产品追溯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

  5.科技服务。围绕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服务中心,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和技术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载体,以科技创业和研发创新为重点,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强化发展产品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等高附加值工业设计服务,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品牌设计企业。支持开展各类众创、众智、众包、众设线上创作活动,鼓励发展各种形态的开发者社区。推动在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知识共享、成果转化、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到202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5%。

  (二)打造品质卓越的生活性服务业中心。

  1.精品旅游。以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眼胶东旅游一体化,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度假旅游转型。发展邮轮游艇旅游,探索游艇入境备案制,争取外国人邮轮入境15天免签政策。破题海上旅游、海岛旅游,统筹串联海上旅游资源,开发海上旅游航线,丰富海洋休闲活动业态。推动旅游与健康服务、疗养康复、养生度假等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引进国际顶级IP,讲好青岛故事,推出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创造“网红打卡地”。支持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景区化村庄。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打造智慧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系列“云旅游”“云景区”“云展馆”“云娱乐”数字化产品。争取“十四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2.现代商贸。以建设国际时尚购物之都为目标,促进商业零售业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商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转型。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传统商圈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智慧商圈”。大力发展新一代便利店、无人超市等新兴业态,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特色市集等营销模式。发展免税经济、特色夜经济,支持高端品牌、原创品牌开设旗舰店、体验店、授权店和首发新品,塑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地标,打造一批休闲度假主题酒店。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推动餐饮企业向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健康饮食及餐饮服务。支持专业批发市场、传统批发商转型升级,鼓励流通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支持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和农村延伸。

  3.文化创意。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名城为目标,发展集内容创作、创意编剧、影视拍摄、制作发行、影视装备、影视衍生品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引进一批大型影视企业,设立青岛(国家)影视交易中心和国际电影艺术技术创新平台,办好影博会、版权交易会等活动。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青岛自贸片区内综合保税区文物及文化艺术品存储、展示功能,建设文化要素交易市场,做大高端影视、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网络游戏等产业。开发系列文化周边产品,打造一批城市级文化IP。开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提升消费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引导文化消费升级。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大力发展体育竞技表演业。鼓励开发海洋、山地户外、冰雪、湖泊河流和汽车摩托车等户外休闲运动消费潜在市场。建设电子竞技产业园,举办电子竞技游戏游艺赛事。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

  4.医养健康。以建设医养健康产业新高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智慧医疗服务、个性化医疗服务、医学检验检查服务、医学影像服务、第三方体检服务等领域。支持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领域。发展精准医疗、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心理健康咨询等新业态。鼓励建设互联网医院,在线开展就医复诊、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等服务,推广远程会诊、手术、监护等远程医疗应用。深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促进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广智慧养老,加大对老年智能终端、设备的支持力度。发展银发经济,支持企业开发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养老照护产品、日用辅助产品等老年用品,推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等金融产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五、统筹服务业布局,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承载能力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培育,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组合优势、深化分工合作,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支撑。

  (一)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围绕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构建区域协同、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一核引领、三区拓展、两点协同、多点支撑”服务业空间格局,按照差异化发展策略,对各区域主导产业进行引导。

  1.一核引领。统筹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现代化主城区发展,强化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精品旅游等服务核心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级,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

  2.三区拓展。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作为与主城区协同发展的三大城市组团,以服务青岛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即墨国际陆港等建设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业态,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区。

  3.两点协同。深入推进平度莱西攻势,根据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新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丰富的生态禀赋和休闲农业资源,促进精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将平度、莱西打造成为区域性综合服务节点,实现与其他区域协同发展。

  4.多点支撑。依托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等功能性战略支点,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市南西部片区、市北邮轮母港区、李沧楼山后片区、城阳流亭机场片区等城市有机更新区域,围绕增功能、增活力及创造高品质城市新空间,积极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业态。

  

(二)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重点做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数字信息四大优势引领型集聚区,做大医养健康、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五大新兴成长型集聚区,做优精品旅游、时尚消费、新型专业市场三大传统提升型集聚区。按照“完善提升一批、培育认定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原则,打造层次清晰、有序衔接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梯队。重点提升胶州湾国际物流园、金家岭金融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等已获批国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能级,力争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全省前列,打造服务经济集聚发展的“排头兵”。培育认定一批现代金融、数字信息、科技服务、时尚消费等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加速成长,打造服务经济集聚发展的“主力军”。引导各区(市)规划储备北服时尚产业园、八大关高端文化集聚区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规范发展模式,挖掘发展潜力,补齐发展短板,打造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预备队”。争取新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家左右。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以省级、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投向、加快投速、提高投效,充分发挥支撑、带动、示范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培育科技研发、“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及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强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5G及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前期储备一批、签约落户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运营一批”的服务业项目建设良性格局。

       六、强化创新引领,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一)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为服务业各行业赋能,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慧物流,推进前湾港南港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网络货运,形成智慧物流典型示范应用。围绕生鲜、餐饮、日用品等领域推进商业实体向线上销售转型,建设网上超市、菜场,发展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等零售终端;发展无人配送业务,创新冷链物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等模式;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立新零售供应链体系,培育新零售供应链平台企业,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深入推广数字人民币在零售服务、医疗卫生、交通文旅、政务服务等各类场景的应用。发展智慧文旅服务,开展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推动景区智慧化转型;引导大型展示展览企业和知名云服务企业共建云展服务实体,举办云会议、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活动,培育线上会议和展览平台。

(二)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落实质量强国战略,以服务标准化助力服务品牌化,支持服务业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等标准化活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通过制定实施团体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和管理,引导企业实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和参与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强化服务业质量标准实施,在重点服务领域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修订完善现有地方服务业标准规范,顺应跨界融合和消费升级趋势,研究制定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促进消费产业升级的标准,提高流通消费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

2.着力培育打造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持续提升现有服务品牌的影响力,依托各区(市)优势产业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服务品牌,争取成为全国知名服务品牌。研究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标准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健全品牌营运管理体系,加快培育新一代“青岛金花”品牌。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加强“青岛服务”品牌宣传推广,立足国内、面向全球,推动“青岛服务”品牌走出去。

(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培育壮大企业队伍。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精准招商,重点引进中国服务业500强、行业领军和“独角兽”等头部企业,形成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集聚产业链优质企业,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梯次培育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遴选高成长性服务业企业,建立上市培育库,开展挂牌上市行动,积极帮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强化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运营等精准服务,推动“小升规”“企成高”。鼓励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跨区域经营,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为过百亿企业。

2.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建立服务业创新中心、创新应用实验室、场景应用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建立多层次、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和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提高研发服务能力,创建专业特色服务平台。

3.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项目支持、研发后补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落实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政策。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措施,通过完善质量标准和竞争规则等,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深化科技创新券制度,落实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青岛菁英工程”,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作,选拔培养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开展服务业人才技能提升计划,推动驻青高校院所结合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加大服务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服务业领域相关专业,继续推进校企共建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为服务业发展输送更多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2.激发人才活力潜能。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通过兼职兼薪、在岗或离岗创业、成果转让或入股等形式取得合法报酬。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两业”融合人才的柔性流动制度,做好服务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支持服务业协会商会、咨询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成立现代服务业智库联盟。开展外籍人才薪酬汇兑便利化试点。

       七、推动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协同模式

打造一批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型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入融合。

1.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等,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标准化服务等做大做强,加快业态模式创新,释放融合发展潜力,实现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

2.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鼓励两业双向深度融合,推动形成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根据原材料、消费品、装备、汽车等制造行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推进服务环节补短板、拓空间、提品质、增效益。依托互联网、物流、研发设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专业化优势,衍生和服务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

3.发挥多元化融合主体作用。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等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创新,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和市场的有效整合,带动产业链上企业、行业内企业、平台参与企业共同提升,形成融合发展生态圈。

(二)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1.发挥创新服务平台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鼓励涉农机构以现代种业为突破点,整合资源要素,构建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种业研发、动植物疫情防控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引进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企业和平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开拓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双渠道。完善农村地区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农业企业、物流企业加强合作,推广集约配送、共用网点等模式,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2.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完善抵押物交易处置平台等配套政策,持续推动“两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开展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融资,推出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业产业链贷款、农村电商数据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推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

3.推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发展壮大多元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服务公司开展农业生产性经营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规范提升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中心,提供“耕、种、管、收、加、储、运、销”等生产性服务、农村产权信息发布和交易、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农业大数据应用、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推动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

1.支持多业态融合发展。强化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相互融合渗透,整合核心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充分发挥叠加放大效应,拓展增值空间。积极顺应消费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信息+”“旅游+”等融合型服务行业,实现业态创新和功能完善。

2.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发挥服务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鼓励服务业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搭建产业对接交流平台,针对企业专业服务需求,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八、深化改革开放,塑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深度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

1.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全国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等任务建设,推动财富管理试验区创新试点政策落地实施,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发挥青岛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优化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青岛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开展企业化改制或公建民营,制定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办法;推广“养老保障贷”。全面落实医师区域注册,实现医师多机构执业。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试错成本较低的新兴服务业态,有限采用包容审慎监管方式。积极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2.推动放管服改革。推行极简政府理念,全面落实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大幅压减行政权力事项。深化扩权强区(市)改革,探索向功能区下放更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健全激励导向的绩效评价考核、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

3.促进服务业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各区(市)要预留预控省级、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战略储备空间,积极研究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新路径。加快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健全服务和监管体系。在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零售商业、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深化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推动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快发展。支持社会主体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创新交易方式,延长数据交易链,探索数据买卖、数据服务、以数易数、数据捐赠、数据代理等多种数据交易形式。

(二)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1.支持重点区域突破发展。推动青岛自贸片区服务业扩容,做大保税原油混兑调和、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等新业态,探索开展保税铁矿混矿“随卸随混”监管和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等新模式。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构建适应跨境电商贸易特点的海关、退税、物流等监管和跨境支付等支撑体系。落实信息通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投资自由便利化措施,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现上合示范区服务业提质,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链接上合组织国家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商贸物流运转基地,开放发展油气全产业链,依法探索开展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准入等,发展进口和面向日韩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转口贸易。发展跨境电商,建设货物集散基地和站外仓。办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维修维护、影视制作、知识产权、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贸易,提升运输、旅游、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领域可贸易性,完善数字贸易政策。充分利用中国(青岛)财富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等平台,推动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务实合作。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在线研发、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软件研发设计、物流运输、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服务外包,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外包融入全球价值链。支持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功能,以产教融合推动业态集聚,打造信息技术服务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国际合作节点。

3.先行先试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借鉴北京、上海、海南、天津、重庆等地区服务业开放政策及自贸区建设经验,复制推广更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标准、技术、检验检疫信息、物流服务与国际接轨,推进商务、金融、贸易、航运、消费、会展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发展。争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创建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区,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探索实施部分自由贸易港制度和政策。在青岛自贸片区推动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和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支持金融机构跨境发债、投资并购、资金集中运营。在上合示范区探索建立本外币合一的银行账户体系,稳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和覆盖面;推动境内外经贸园区产业、信息、人员、管理等互动合作,搭建国际商事服务平台,建立国家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旅游城市联盟、海洋科技交流机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高质量保障规划实施

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和监测机制、跟踪考核机制、督查检查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工作例会等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协调推进落实重大政策、研究重大事项、沟通重要信息等,构建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形成合力。做好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各区(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做好本区域、本部门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落实监督机制。加强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各服务业有关行业部门或区(市)编制的各类与服务业有关的规划要主动与本规划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目标任务协调一致。强化规划指导性和约束性,对确定的重大任务,逐项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科学开展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调整目标任务、重大政策、重点工程。

(三)完善统计监测。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优化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尤其要进一步健全新经济指标统计的分类标准等,提高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

(四)健全信用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专业作用,推动征信、信用评级、履约担保等信用服务发展,开展诚信记录查询和信用服务应用,对市场主体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实施失信联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