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活科技创新源泉。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源头创新水平。以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优秀人才。优化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瞄准学科前沿,开展前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学科高峰,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着力提升解决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创新研发平台作用。按照青岛市产业链布局学校创新链,在海藻纤维材料、非织造及产业纺织品、石墨烯和高分子杂化材料、纳米纤维纺丝与医学、创新药物、数字化医疗、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临床医学、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材料、数据科学与技术、工业互联网、光电材料与器件等领域,着力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服务青岛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深化校企合作服务。重点加强与青岛市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上,推动校企合作载体建设,特别是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联合青岛著名企业,共同打造一批校企联合研发总部,重点选择若干家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在研发总部进行深度孵化培育。
四.开展成果技术转移服务。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校校、校所、校企技术创新联盟。完善学校技术转移促进和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化能力,实现对青岛市各区市技术转移的全覆盖。加大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奖励力度,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鼓励支持师生在青岛市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